【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娜】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近来不断加快,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的地位将在全球贸易及金融地位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不过,英国路透社3月6日报道称,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在一些企业高层遭遇阻力,跨国企业对人民币的态度仍然偏向保守。
据报道,有企业高层称,他们并不是非常相信使用人民币将降低与中国供应商及客户做生意的成本。此外,报道还引述温州卫浴配件厂商Lipac的经理Li Bin的话说,“我们很希望以人民币结算,稍微降低汇率风险,但在欧洲主要国家及美国的客户不愿意”。
路透社称,在经历过最初一波的迅猛增长后,中国海外贸易转向人民币结算的势头似乎有所放缓。报道说,2012年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为12%,仅增长3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从3%猛增到9%。
报道还对比美元崛起之路认为,美元在二战后取代英镑成为全球投资和贸易活动的主要货币。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力量或许也将令人民币走过一条类似的坚定崛起之路。但中国目前面临着“鸡与蛋”的困境:如果想让人民币在海外广泛可用,则必须让人民币被广泛接受;而要想获得广泛的认可,则人民币在海外必须广泛可用。
“在某些领域我们采取观望等待的策略,”德意志银行的远期外汇部全球主管AdamVos说道,“客户希望参与更多,但只有当市场深度和流动性有进一步改善时,他们才会有更多行动。”
报道还表示,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人民币在1月已超过卢布成为国际收支体系中第13大币种。该机构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以人民币进行的全球交易跳增近三倍。但人民币在整体国际收付中的占比仍仅为区区0.63%。路透社称,最大的抵制情绪恐怕来自本币仍坐头等交椅的美国。
对于中国应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多快,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主管Eswar Prasad说,“人民币的魅力当然可以理解,”Prasad说,“但我认为它不会很快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