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文 > 杜双华杀回河北另立“新山头”?

    杜双华杀回河北另立“新山头”?

    发布时间:2009-12-28 14:27 来源: 山东财经网

    “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声音犹在耳畔,杜双华的钢铁梦却并未随着日照钢铁被山东钢铁集团收购而停滞。

      知情人士最新透露,杜双华有望杀回其发迹之地河北 ,收购中信泰富(0267.HK) 控制的河北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下称“石钢”),以此另立“新山头”。坊间甚至有消息称,“在山钢宣布收购日照钢铁的具体方案之时,杜双华便召集其智囊团拟订了收购石钢的初步方案。”

      22日上午,记者通过手机向杜双华本人求证。听完记者的表述后,他短暂停顿了一下,随即表示“哦……你打错电话了”。

      子公司悄改外企

      目前,石钢第一大股东为中信泰富。2005年11 月,中信泰富以约14.78亿元的总代价,从河北省国资委手中获得了石钢65%的股权。河北省国资委及石钢管理层仍分别持有20%和15%的股权。之后,石钢与江阴兴澄特钢、湖北大冶特钢组成了中信泰富特钢集团。

      河北冶金行业协会会长宋继军此前透露,石钢与中信泰富的合作现在看来很失败,“石钢2007年盈利4.7亿,到2008年亏损近2亿元。”而各方将石钢亏损原因直指中信泰富产业帝国过大、无暇打理石钢。

      这给了各方可乘之机 ,当然也包括与当地依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杜双华。

      对于杜氏是否有意接手石钢,22日,日照钢铁副总经理王立飞以及党委书记廖海亭似乎刻意低调 ,一直未接听记者的电话。

      有消息称,杜双华收购石钢计划的第一步是,通过一家海外公司,以“买断或其他方式” 接手中信泰富所持全部股权。待石钢搬迁新址后,杜还计划对河北另一家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最后,杜双华所拥有的日照钢铁以外的钢铁资产(焊管等下游产业),也可能迁至石钢新址。    据悉,除了日照钢铁剩余股权,杜双华名下的钢铁资产主要来自“京华系”,主要包括衡水京华和唐山京华等。

      与此同时,记者从山东省商务厅独家获悉,受日照钢铁掌控的日照京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主产高炉水渣等),通过股权并购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的请示刚刚获批。子公司在此时悄然“变身”为外商独资性质,这一看似微小的举动,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杜氏“有机可乘”自今年9月间山钢成功收购日照钢铁67%股权后,杜双华退居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持股仅为33%。就在签订重组协议第2天的内部职工会议上,杜双华说:“山钢给了我们三四年的租赁期,重组后这块资产我们盈亏自负。按照前两年的经营经验,这几年只要继续好好干,大家还有更多的钱能赚能分。大河有水小河满,职工待遇只会比以前更好。”尽管杜双华对是次收购表现出高姿态,但明眼人不难洞察,一个原本属于自己的企业变成了“租赁”经营,其复杂情绪早已深藏于心。因此,即便杜双华重新谋划自己的钢铁梦,也在情理之中。而正身处“漩涡”中心的石钢,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突破点。

      现实来看,在中信泰富的掌控下,石钢却难扭亏损之势;另一方面,2010年石钢必须搬离石家庄市区,但在新址获批、资金来源、员工安置等方面,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中信泰富来说,石钢已经从优质资产逐渐变为一块“烫手山芋”。

      此外,环保问题也一直困扰石钢。22日,石钢一位内部人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环保压力的确是公司很头疼的事。”据透露,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分别于11月26日、12月8日检查了石钢。据说监察组在现场参观时,对石钢的环保问题颇多诟病。“石钢一直无法搬迁,主要是受制于资金和环保问题。”该人士坦言。这两点对于杜双华而言,却都不是难题。而且从产业政策来看,实施产能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从记者于河北当地得到的信息来看,河北省国资委以及河北省钢铁集团并不会轻易放手石钢,但由于石钢大部分股权属于中信泰富和石钢管理层,因此“政府之手”或难发挥作用。由此来看,杜双华以及一些民间资本依然有机可乘。钢铁业“沿海化”采访中记者获悉,石钢有望从现址搬至沧州黄骅港,但目前还需政府部门审批。如果搬迁成功,无疑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一旦收购成功,杜双华上马新产能也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向沿海转移,这是一个大趋势。”中国冶金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新创如此指出。现实来看,包括鞍钢、山钢、河北钢铁等国内钢铁业的生力军,都在向沿海进军。对于山钢“闪电收购”日照钢铁,日照钢铁副总经理王立飞曾感叹,“在此之前,我们觉得进展会比较缓慢,没想到会如此快。”尽管重组方之间的利益错综复杂,但山钢依然执意“亡羊补牢”,而可借此迅速布局沿海的诱惑成为主因。杜双华当然深知此乃大势所趋,“山东省一直想在沿海搞大钢铁,但下手晚了,晚了也要弥补是不是?”如果石钢最终能够搬至黄骅港,同样也是遵从于钢铁布局的“沿海战略”。按照钢铁产业政策所提,推进城市钢厂搬迁的目的,是“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记者注意到,一大批钢企已被相关部门点名要求搬迁。除了首钢外,石钢以及广钢集团、杭州钢铁、青岛钢铁、重庆钢铁等均在“被点名”之列。以上钢厂,除了重庆钢铁搬往矿源地区,其他搬迁目的地均为沿海或沿江。相关统计显示,在大中型钢企中,沿海沿江钢厂约26家,这些钢厂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的约40%。尽管沿海沿江产能已基本达到产业政策的要求,但钢铁业“向沿海转移”远未结束。杜双华等一些实力资本能否乘此大势,在新的沿海地带重新开启自己的钢铁事业,还需拭目以待。 

©2015 www.irixin.com  皖ICP备15016087号-1  Contact us   Technology Support: Relax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