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李书福有望成为下一个全球首富(一)

    李书福有望成为下一个全球首富(一)

    发布时间:2010-06-01 17:09 来源: 日新网

    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   李肃

     

     

    吉利这个年销售额不过一百多亿、利润不过区区几亿人民币的“无名小蛇”,居然一口吞了沃尔沃这个品牌价值近百亿美元的“名牌巨象”,真可谓“一石激浪”,成为中国企业并购中非议最多的大黑马。“农民土娃娶了好莱坞女星”、“吃得了、消化不掉”一类的讥评,也一时间不胫而走。

     

    而我们正相反,不仅看好吉利并购,而且系统分析后有个大胆预判:下一个全球首富很可能诞生于此项并购。

     

     我们和君创业咨询公司从事企业收购兼并服务已有25年历史,参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有20年之久,亲眼见证了我国企业从封闭式发展到开放化重组,从行政化并购到市场化整合,从国内并购到国际并购的发展历程。吉利并购沃尔沃,在我看来正是中国企业并购之路从渐变到巨变的转向风标。

     

     为此,我想从五个方面分析一下这一重要案例。

     

      

     

    一、     从全球经济发展大势上看,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中国经济崛起

     

    与中国企业崛起的必然表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之声不绝于耳。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2000年到2004年: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的崛起表现为制造业的崛起,产品出口的崛起,和国际贸易能力的崛起。

     

    ——2005年到2007年:以国外基金涌入中国为契机,中国经济的崛起表现为全球资本聚焦中国的崛起,中国企业快速全球化接轨的崛起,并造就了中国企业走入国际主流资本市场的又一轮崛起。

     

    ——2008年到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推动了政府政策的急转,中国经济的崛起表现为提早复苏的崛起,人民币升值的崛起,全球化人才吸引力倍增的崛起。

     

    ——进入2010年以后,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正在举办世博会的中国,如同70年代的日本与90年代的韩国,正在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崛起,日益表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崛起,中国企业收购兼并海外企业的崛起。

     

      目前的中国,已历史性地站在了全球发展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吉利的并购,只不过是以较极端、较离奇的方式,再次把这个问题以奇特方式彰显出来。近来舆论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甚看好,据称仅2008年一年,并购损失就达近2000亿元。但实际上,据我们大量的一线观察所知,有太多的成功事例因种种原因并未“浮出水面”。此处不妨稍举两例。一是我们的客户宁波华翔,原本藉藉无名,两三年前收购有88年历史的英国劳伦斯汽车内饰件,将其去粗取精做成本改造,一把就把产品打入大众而成为股市骄子。我们的另一个客户国际应用镁业公司更离奇,在加拿大收购全球最大的镁业公司之一蒂明科,原本的谈判是外方并购中国,结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谈成了中方并购外方,使该公司竞争力迅速提升,中方借此打入全球市场。

     

      在企业的海外并购上,舆论目光一直盯着那些大国企。实际上真正有智慧、有活力、有爆发力的,往往是一些实力民企。吉利并购,正是其中突出而“离奇”的代表作之一。

     

       

     

      、从汽车业重组整合的基本规律看,吉利并购沃尔沃是美国汽车业衰败与中国汽车业崛起的必然结果

     

     

     

    25年前的1986年,我给中美合资的吉普有限公司做顾问,在强大的美国汽车业眼里,中国汽车业想在零部件上达到为合资企业配套都势比登天;但时移势易,今天的美国汽车业已成昨日黄花,处在生死挣扎的交叉路口,靠美国政府的国有化和输血扶植艰难维系。

     

    与此对应,中国汽车产业则在高速发展中全面崛起,不仅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遍全球,而且形成了低成本商用车和小轿车的竞争优势。上海并购英国罗孚,更是开启了中国汽车自主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据以打开国内市场的先河。

     

    全球汽车业正处于大分化、大改组的前夜。

     

    纵观全球汽车业的“跨国婚姻”,我认为有两类并购颇为畸形。

     

    第一类汽车业的国际婚恋,特别是大品牌之间的并购往往沦为“同性恋”。奔驰和克莱斯勒不是散了吗,福特与沃尔沃也如是,原因不复杂:汽车产品文化个性色彩极强,往往受消费者和市场的品牌个性认知左右,两个大品牌之间相似却难相容,看似“门当户对”,其实是“同性相斥”,一山难容二虎。而飞机业则是技术化主导,强强合并要容易得多。麦道和波音的并购一拍两利,磨合下来相当顺利,原因在此。

     

    沃尔沃刚刚经历的正是这样一场失意的婚败,在当年被世人看好的福特之恋中他几乎是一无所得。而福特,搭进去巨额投资却难见起色,车型照旧,销量萎缩,既成鸡肋,更是累赘。降价出售则不过是这场“高端同性恋”失败的必然结果。

     

    第二类汽车业的中外合资,绝大多数是并不成功的“乱伦之恋”。在这些合资企业里,外方决策层把你当孙子,而中方投资者却误以为自己是平等合作的爸爸,做着“凭市场换技术”的美梦。结果是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全球市场又根本不放给你,研发、改型处处掣肘,合资企业的地位基本上是跨国公司的一个组装厂,一个中国区代理商。重要资源向国内企业的递转之路基本锁死,而市场却放手与人,由此焉得不败?

     

     目前备受讥评的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一场看似“高攀”到不可理喻的小吃大、低并高,其实更多“情投意合”的热恋之数。原因也简单,他们之间更有“异性相吸”的多元互补特性。在舆论眼里平淡无奇的吉利,在失恋之余的沃尔沃眼里会不会反而很“性感”?这场跨国并购,恰恰走出了“同性之恋”与“乱伦之恋”的误区。

     

     100年前,靠低成本T型车雄霸天下的福特,突然碰上一个超级狂人,即马车制造商出身的杜兰特。就是这个被老福特根本不屑一顾的小角色,将雪佛兰、别克、卡迪拉克等六个高低档汽车品牌融入一企,创建了“异性婚恋”的通用汽车公司,不过短短10年时间,就把福特打入地狱,被迫在1927年停产整顿。

     

    100年后“穷小子”吉利半路杀出,将“瑞典公主”据为已有,同样预示着中美汽车业地位逆转的必然趋势。即使没有吉利,也会有奇瑞、上汽、北汽等等。这是产业大势使然,决非个别人一时的心血来潮。

     

     

     

       三、从汽车市场的竞争布局上看,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升级的历史良机。

     

     

     

    一场金融海啸使全球汽车业一夜变色。美国汽车总销量从危机前的1550万辆骤减至2009年的1000万辆出头,三大巨头中两家申请破产保护,震惊了业界,更震惊了全球。奥巴马政府先后提供超过630亿美元的援手巨资,但美国汽车业仍是元气难复,总销量创出几十年来新低。

     

    受此拖累,全球汽车销量锐减12%。欧洲也好,日本也罢,无不麻烦多多。日本丰田深陷“踏板门”而至今难以自拔。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中国2009年汽车销量逆势迅增,全年销量1360万台,一举超越美国而成为新的全球老大,其势堪称惊人。

     

    同样惊人的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迅增之势。在全球奢侈品销量下降8%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奢侈品销量全年增幅世界第一,高达12%,已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5%,超过美国,仅次日本。目前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中,80%都进驻中国;著名品牌范思哲甚至关掉日本的所有精品店,掉头专注于中国市场。普华永道则明确预测:到2050年中国势将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

     

    这是中国汽车今后变势在消费力上的大背景。

     

     

     

    吉利老总李书福是个一直在做“汽车高端梦”的企业家。当年从摩托车厂转向汽车时,就执意想造具有奔驰风格的时尚车型,探索走出低端困谷的一条新路。此番兼并沃尔沃一举成功,不仅给吉利、也将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升级转折。

     

    沃尔沃是国际一线大品牌中的落伍者,一直凭借自己的厚板安全性而墨守成规,在时尚性设计、前沿性功能和节能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奔驰、宝马和雷克萨斯等一线品牌。

     

    而李书福这种狂人入主,一定会推动沃尔沃的洗心革面,推动沃尔沃品牌向时尚化、功能化、节能化方向大踏步转型,并率先在中国市场发力,走日本汽车工业由内至外的市场路线。

     

    从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看,吉利从低端升入高端的过程,如同田忌赛马:李书福一定会用自己的高端“快马”去拼各大跨国汽车企业的中端“中马”,避开奔驰、宝马的高档阵营,在政府采购与中产白领的时尚化需求上下功夫,不仅胜算甚高,而且可以在全面取胜后顺理成章地转战全球市场。

     

    目前,沃尔沃在国内合资的布局已经展开,它与国内即有的“乱伦式”传统合资迥然不同,并会对沃尔沃瑞典本部在开发速度、开发成本、采购体系、制造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创造出沃尔沃中国合资企业与欧洲本部双赢共胜之局,重振一线品牌的全球雄风。

     

     

     

        四、从中国企业品牌崛起的社会环境看,吉利并购沃尔沃应该成为民族产业意识觉醒的催化力量。

     

     

     

    吉利版的沃尔沃能否市场成功,另一大因素在于国民对民族品牌的认知。吉利的并购,也因此成为检验中国国民心态的试金石。

     

    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国民的经济崇洋心态也是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并与中国的开放进程相始终。

     

    70年代未到80年代中,中国从自我封闭状态下打开国门,观望世界,这时的社会风尚,以跨国公司崇拜为主流。短缺经济中的国外名牌产品,成为国民消费的最高追求。

     

    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我国对外关系因“六四风波”陷于艰难状态。这时的国际外交,以“跨国公司政治”为实破口,逆国际制裁之风而来的跨国公司,成为打破国际关系僵局的最佳使者。        

     

    90年代中到90年代未,我国经济因急速转型而大起大落。这时的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中全面优惠跨国公司,以提升地方经济为荣。

     

    进入世纪之交以来,我国围绕加入WTO展开激烈争论。这时的中国企业,以跨国公司恐惧为通病,回避跨国公司的正面冲击,成为国内企业的最优选择。

     

    金融海啸之后,迎来全球产业的全新格局。中国面临着打破“跨国公司盲从论”的最佳时机。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应该成为政府扶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还应该成为全民性民族意识重塑的新契机。

     

        1965年的东京奥运会一扫日本战败的心里阴影,提升了日本企业国际竞争的自信,带来了日本经济70年代的振兴。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改变了韩国国民的殖民意识,提高了韩国企业进军全球的自信,推动了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两个国家,都是靠国民意识的转变造就出了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并由此提升了整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在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之后,凝聚提升中国的民族品牌与民族产业意识,建立起全新的改革开放坐标,并将国民意识的转变化为支持民族品牌的行动,使扩大内需成为中国民族品牌振兴的市场动力,我们就能在未来三十年走出一条学习日韩而又能超越日韩的后起国家振兴之路。

©2015 www.irixin.com  皖ICP备15016087号-1  Contact us   Technology Support: Relax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