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韩国汽车产业的兴起,均以本国的民族品牌意识主导市场为前提。而在中国,就有很多人在担心沃尔沃换手于吉利后,国人还买不买它?一位IT业的知名企业家还公然站出来放话,要因此把他的两辆沃尔沃都卖掉!在我看这是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复兴的肆意打击,应该号召大家抵制这样的公司,让国人不买他的产品才对。
当年日本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和好莱坞的MCA后,日本国民欢欣鼓舞,也就此打开了不看美国电影的心理屏限。这才是大国强国应有的国民心态。而我们到现在还是国民心态滞后,往往还陷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意识和落后国意识的泥坑里。可以说,吉利最后能否成功,广言之中国崛起能否成功,归根到底要依赖于中国人国民心态的根本转变,依赖大国意识的全面振兴。这才是民族产业的社会根基与市场基础。
五、从企业收购兼并的价格上看,吉利并购沃尔沃是否合算要由李书福的未来实践和资本市场的响应程度来评测检验。
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支付了64亿美元,时隔11年后转手中国吉利,李书福仅仅花了18亿(据说加上相关后续资金,可达27亿)。两者相差,三倍有余。对此,李书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吉利捡了个大便宜”。
我认为,从企业品牌资源买卖的角度看,这笔帐算得不错。沃尔沃如果在中国企业中招标再转让,李书福一定能赚到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利润。
但如果用产业资本的眼光和规范的投资银行方法算帐,这场并购的价值,就应从未来企业的现金流预测来估值。如果公司战略正确,竞争胜出,公司价值将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增值。但是如果公司亏损,甚至出现现金断流,还可能使吉利方面颗粒无收,就像上海并购双龙一样。
因此,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李书福未来经营上“强势、修道、明法、精术与发力”。
我们
“势”是并购的战略位势。像TCL并购汤姆逊就是战略位势没有提高,汤姆逊是个家电业中的衰败企业,技术不多、品牌衰落、制造已死、福利过高,TCL为此陷入泥潭。而吉利并购沃尔沃,则是把握了中国崛起的大势,占据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品牌制高点,其市场竞争之势十分明显。
“道”是并购的文化引力。中国人的管理之道怎么与被并企业相容?这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上海并购双龙就是道场上的失败,拿着51%股权,现在人都派不进去。吉利并购沃尔沃的道场极强,具有压倒福特公司的绝对优势,形成了投资者与经营团队互信的善意重组关系。
“法”是并购的交易模式。跨国并购一定要请最好的中介组织,这钱不能省。好的中介是讲信用和讲水准的,帮你防范风险。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就是交易模式的失败。今天,吉利以极小代价夺得沃尔我,开了一个跨国并购的好头。
“术”是并购的整合技术。联想并购IBM是非常成功的交易模式,但后整合中走了弯路,最近的新一轮整合就是成功地补上了整合精术之课。在这方面,李书福还要用自己的实践检验这场跨国并购。
“力”是并购的资本增值。中投收购美国黑石公司的股份,就是资本杠杆的逆向撬动,赔了几十亿美元。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最终价值,要由资本市场来客观评价,一旦李书福精术有方,把这场并购的战略势能、文化潜能、重组机能与整合技能融为一体,就可以直入资本市场,在股市爆发性释放巨大热能。试想,沃尔沃在20亿美元利润之时择机上市,以50倍市盈率冲刺1000亿美元的市值,这时的李书福不仅会成中国首富,而且必定取代比尔.盖茨成为货真价实的世界首富。
迄今为止,全球首富的头衔多在美国人头上轮换,曾经的钢铁大王卡内基也好,昔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罢,最后又是统霸首富头衔达16年之久的“比尔.盖茨大帝”。前一度该头衔被墨西哥的电信大享卡洛斯.埃卢暂时夺走,但很快又回到盖茨头上。这也合乎情理,美国毕竟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下一个替代盖茨和替代美国的全球首富会是谁?中国人有没有这个雄心和这个机遇?我预言此次并购很可能会是首富头衔改朝换代的一个契机。这也将是中国今后一二十年内攀至世界经济第一的一个戏剧性预演。这才是吉利并购最令人心动之处。
希望这是预言,而非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