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正式接过邹开良“手中的枪”,第二次出任茅台酒厂厂长是在1991年。这时的他已经在茅台酒厂干了整整27年,当年的俊朗书生,早在长期的生产科研中锻造成了功力深厚的“大侠”级人物。
在茅台的历史上,季克良不仅是这家企业引进的最早的发酵专业大学生,更是未来企业迈向智慧型产业的预兆——当年他和夫人长途跋涉,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来到茅台时,这里看起来更像中世纪的工厂。
和郑义兴、李兴发等上一代酒师不同,发酵专业科班毕业的季克良,手里多了一份武器——现代科学的意识和手段。
这是工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
当季克良再度担当茅台领军者重任时,中国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游弋了10多年,生产力的解放使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当人们发现各色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时,中国已悄然间从卖方市场转入了买方市场。商品的繁荣具象到白酒这个行业的表现就是:几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几百家大大小小的酒企,百姓餐桌不再是几种白酒一统天下。
那是一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一个企业不但要会生产好酒,还要会叫卖酒。
这时,季克良所学专长开始大显身手。
他在奠定日后中国白酒产业格局这盘棋中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走了几手漂亮的“绝棋”,大师风范渐露锋芒。
他所走的第一步棋就是,在长期科研中以科学方法总结提炼了茅台酒的10大独特工艺,即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等等等等,使茅台酒在1995年之后实现了质量、产量恒久如一。
接下来第二步,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茅台酒是先古根据酿酒原理创造的集天地之灵气的产物,茅台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微生物、水等等是生产茅台酒的先决条件,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
再下来第三步,一直为神秘茅台所吸引的季克良花了近30年的时间,在研究中发现,茅台酒具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多种因子,例如,茅台酒中的有益酸性物质居然和号称具有养颜功能的红酒有得一拼,是其它白酒的好几倍……
之后是第四步,他与科研人员一道破析出茅台酒中有近千种香气香味物质,为世界蒸馏酒之“最”,为中国白酒赢得美誉。
再后来的第五步,他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陈年茅台酒,进行市场细分。
最后,他公开发表大量论文,论述了神秘茅台与人体健康的N种关系,宣称适量饮用茅台酒有利身体健康。并亲自代言茅台,以喝了至少二吨茅台酒却依然风姿卓雅的身姿,现身说法。
就在荷包日渐鼓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为选择喝什么牌子的酒而烦恼时,季克良的科研成果一经媒体广泛披露,立即引起了轰动效应,茅台销售直线向上狂飙。
健康饮酒成为上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正当茅台人与举国上下的人们一同翘首企盼更辉煌的明天时,一场灾难却出其不意地降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所有企业顿时风雨飘摇,中国的酒企此时倒掉了一片,包括当年央视广告标王秦池。
第一次,茅台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叫江湖险恶。
这段时间,与老季一道挥刀上阵打天下,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还有一个叫袁仁国的年轻人,1998年他出任茅台集团总经理,后来成为茅台集团另一掌门人。日后,这两人因创造了非凡业绩,在中国众多企业老总中,成为最耀眼夺目的“双子星”之一。
而颇具戏剧色彩的是,就在季克良工作的前20年,他还一直打报告要求调回江苏老家,侍奉父母颐养天年。但是,如今年届70的他却经常风趣地说,现在想赶也赶不走了。看到自己付出了一生心血的茅台一路走来风光无限,从手工作坊式工厂成长为花园式现代化企业,总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9亿元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亿元、市值1500多亿,产量由上世纪90年代的4000吨,发展到如今的20000吨……
那种类似父亲哺育孩子的复杂情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季克良经常公开在各种场合说,“是茅台成就了我。”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又何尝不是季克良成就了茅台呢?(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