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随着民安控股股权私有化最后交易日的到期,又一家国企概念的保险股——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港股市场。民安控股预计将在11月2日从香港交易所退市。
里昂、野村、德银、申万等国际投行均对中国太平收购民安控股持正面态度,市场似乎更加看重这家有国企背景的保险集团股。而完成私有化之后,中国太平与民安控股的整合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10月22日,中国太平收报26.1港元,创历史最高价。
品牌整合
“虽然动议较长时间,但品牌整合最直接的动因是民安保险准备在内地南方市场推广电话销售时该如何打品牌?”中国太平一位知情人士表述。
据了解,原先的民安保险和太平保险都是原先中国保险(控股)的旗下子公司,在国内市场双方的业务有90%以上是重合的,民安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一举一动须符合股东的利益,如果民安在电话销售时只打民安的品牌,在业务拓展上将与有“血缘关系”的太平保险产生较大的冲突,如果民安打太平保险的品牌,又不合乎情理,更不能得到股东的同意。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民安保险和太平保险用一个统一的品牌拓展市场。
上述中国太平人士说:“品牌的复杂、不统一阻碍了民安新业务的拓展,中国太平董事长林帆认为品牌整合事关重大。”
品牌整合的动议良久。据悉,此前曾有人提议把整合后两家公司名称改成“中保太平”,但中国太平旗下的一半业务都在国内市场,主要机构如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太平养老、太平资产管理公司都已在境内有较强的品牌知名度,因此决定启用“中国太平”这一品牌,来融汇原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民安保险三大主要品牌系列的血脉。使用“中国太平”为集团的名号,一方面保留了集团作为国有集团公司的名称属性;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利用“太平”品牌在国内的相对优势,带动集团的快速发展。
据悉,品牌整合是中国太平集团2009年~2010年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个项目被称为“淮海战役”。到2009年年中,太平保险基本完成了“淮海战役”:在前端,境内产险销售体制改革实施,将以“中国太平”为统一品牌进行运作;在后端,共享服务集中,服务中心完成物理搬迁和人员集中办公;境内投资平台整合初步完成;稽核资源整合完成,稽核中心挂牌并按新体制运作;集团公司完成更名,集团品牌整合工作全面启动;启动和推进中保国际与民安控股股权整合等。2009年5月7日,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太平集团公司,“中国太平”品牌全新登场。中国保险的上市公司中保国际也随后发生更名。
在香港股票市场,投资者习惯用“0966”来称呼原先的“中保国际”这只股票。现在可以轻松称0966为“中国太平”。
方案过关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正式启用后,开始着手民安控股股权私有化、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摘牌退市活动。10月7日,民安宣布停牌。中国太平和民安双双发表公告称,中国太平将发行近20%新股支付收购价,中国太平对民安控股每股收购价为1.31元,溢价45.56%,总价值约为38亿港元。同时,按收购协议,其他股东将以每10股民安股份换1股中国太平新股。
这一全面收购方式私有化民安的建议于法院会议及股东特别大会上获大比例通告,前者获98.20%赞成票,后者获99.38%赞成票。民安将于11月2日收市后摘牌退市。
事实上,在5月份品牌整合拉开序幕及发布收购民安方案后,市场对中国太平收购民安控股反映良好,自5月底开始,中国太平从15港元一路攀升,到目前的26港元,市值不断高升。
汇金证券执行董事马嘉阳对此评价道:“发生在香港市场的资本故事没有哪个有功夫是虚晃一枪的,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交易都不能仅仅是雾里看花。”她认为,“中国太平未来作为一家保险集团回A股上市,远远要超过其旗下某一家子公司上市赢得更多的市场认可。”
资本突破
对于此次全面收购民安,中国太平总裁兼执行董事吴俞霖认为,中国太平控股及民安控股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保险平台,这一平台将会产生显著利益。
“我们这样一家有国资背景(财政部主要投资)的保险集团,不仅旗下品牌众多,还有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0966,一家是1389(民安控股),有时候对于上市公司的例行工作,不得不一套人马两个班子,不仅在内部给工作带来压力,在外部市场也形成不同的融资平台。”中国太平另一位高层人士说。
2008年8月20日,前中国保险(控股)完成新老班子交替,林帆接棒冯晓增任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曙光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宋曙光任职后对内部员工的第一次讲话中就提到“资源整合”的话题,他提出建两种模式,即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运营模式和可持续盈利模式;集团未来要有三种能力,即专业化运作能力、整体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财务出身的宋曙光深谙“一个集团平台如何发挥整体盈利能力”的轨迹。据了解,目前中国太平20个子公司只有境内的太平人寿和境外的太平再保险公司实现盈利,其他子公司一半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集团补充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以作更大的业务发展。
“品牌整合一方面使中国太平这个融资平台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抬高了我们及我们的子公司被收购的门槛。这样即使中国太平有众多分公司,但控股权永远掌握在集团手中。这也方便更好的调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上述中国太平高层人士透露品牌整合背后的资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