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芳
1982年的一天,38岁的任正非刚从四川某部队转业,来到深圳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对于深圳,这是一个普通的到来;
1988年,44岁的任正非以2万元的注册资本,在南油新村一个居民楼里创办华为公司,这个最初代理模拟交换机的公司对于中国通信设备业,也是一个平常的进驻;
2009年,任正非65岁了,华为即将实现300亿美元销售目标的成绩,它为深圳带来高科技的光环,它为中国通信设备业“驱赶”外国竞争者,它成为了全球通信业大佬们“门口的野蛮人”。
而华为从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私营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8万员工和183亿美元销售额的跨国企业,华为见证和成就的正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成长。
“七国八制”时代,中国通信市场被外国企业完全占据,后来随着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崛起,抢回不少份额,但外资企业的份额仍然远高于50%。不过在现在的3G市场,国产通信企业成为真正的顶梁柱,工信部统计,在三大3G制式中,国产设备商的占有率达到75%以上。
当华为等通信企业诞生之时,国外的竞争对手都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和积累,双方的竞争从来都不是在同一个平台之上。
通信行业具有高度垄断、高度创新、密集研发与更新换代快等特点,这在其他行业往往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做到,尽管华为总是因为所谓的“军方背景”而被外国政府和企业质疑,但华为确实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很多国有企业都做不到的事,华为做到了。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必须承受很多压力,比如融资压力。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共同难题。曾经担任华为副总裁的刘平一直记得,在开发万门交换机C&C08A的时候,由于多年研发和投入一直未能成功,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对他说,搞交换机的钱都是借来的,如果搞不成功,他第一个从五楼上跳下去。
任正非的忧患意识是华为奋斗精神的基础,任正非多次在华为内部提出“过冬”的说法,“当然我曾经悲观过啊,我曾经很发愁,觉得苦闷啊……华为公司只要稍稍不行了,怎么发工资啊?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压力。”
庆幸的是,每一次冬天,哪怕是竞争对手在危机中倒下了、并购了或者整合了,华为都安然度过。不仅如此,华为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早期的华为,被外国企业看作是“价格屠夫”。竞争对手指责说,华为“奇迹”无非是低廉的价格加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市场策略,华为带来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参与者都没有好日子过。
但竞争对手的“诅咒”并没有妨碍华为赢得尊重,价格显然不是华为竞争力的全部。
在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之后,思科总裁钱伯斯表示:“华为是一家值得尊重的企业。”美国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曾称,华为已经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资质,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