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
以色列国 The State of Israel.代码IL。以色列(希伯来语: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名字来源根据《圣经》 犹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并取胜,上帝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或者大家会问明明是和天使角力为什么会被称为“与神角力者呢?因为古代天使常常与神互用。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
独立日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以色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历,但是民族节日均采用犹太历。因此,每年的独立日不一定是公历的5月14日。
国庆日
5月14日(1948年)
国旗
以色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大卫以色列第二任国王David (大卫)名字的意思是“被蒙爱者”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国徽
以色列国徽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国歌
国鸟
戴胜。
国花
油橄榄和银莲花
人口
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居民,以色列总人口为625.9万人,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
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国家政要
总统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当选;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Benjamin Netanyahu) ;工党主席、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 (Ehud Barak) ,2007年6月任职;2008年12月辞职,利库德集团主席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Benjamin Netanyahu) 。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着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以色列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约旦大裂谷以及内盖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从北部的黎巴嫩边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该地区土壤肥沃而潮湿,是农业和水果栽种的重要地带。海岸平原的东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带,高原地带的北边是加利利山脉的山丘,更南边的地区是由许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区所组成的撒马里亚山脉;再往南则是荒芜的朱代(Judea)山丘地区。中央高原地带的东部是约旦大裂谷,属于长达6,50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内的裂谷是由约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构成。内盖夫沙漠由大约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组成,占据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积,在地理上内盖夫沙漠是属于西奈半岛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克了约旦王国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带(当时被埃及占领)与西奈半岛。以色列在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出了所有的驻军和殖民地,并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带,不过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目前仍未解决。自从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东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辖范围之内,戈兰高地自从1981年以来也属以色列管辖,虽然它们都不属以色列的正式领土。
以色列国的主权范围,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领土,总计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积)。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辖范围内的领域,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戈兰高地在内,则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积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领土,包括军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区,则是28,023平方公里。
人类发展指数
世界排名第24位,指数:0.927。
重要节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犹太新年( 约公历9月)
赎罪日(约公历10月)
住棚节(约公历10月)
逾越节(约公历4月)
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5月)
独立日(约公历5月)
航空
空运是以色列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的重要交通手段。从1948年起,国家就开辟了空中航线,以色列国家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并定期有班机通往纽约和欧洲。在耶路撒冷与埃拉特,均建有现代化机场,在利达建有国际机场。1989年,乘包机到达以色列的旅客达54万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空运客流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0倍以上。
以色列同中国建交后,旅游业务得以开发。1992年7月,以色列航空公司与中国国际旅行总社达成一项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协议。为了发展旅游,从9月3日起,以色列航空公司开始从特拉维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维夫直达北京航线,不仅为以色列和欧洲游客前往中国提供了方便,而且为东南亚游客访问地中海东岸国家开辟了最佳航线。
以色列亚细亚航空公司开办以下定期航线:
1.耶路撒冷往特拉维夫、海法、罗斯佩那(Rlsh Pina)及埃拉特;
2.特拉维夫往耶路撒冷、罗斯佩那、埃拉特及马撒大(Masada);
3.海法往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埃拉特;
4.埃拉特入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
5.马撒大往特拉维夫。
公路网络
以色列国幅员不大,从东部的耶路撒冷驱车到西海岸的特拉维夫仅用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这决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为主。它是在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时期优质公路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以色列境内的公路从城市到乡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公路一般都是双车道,沿着海岸有一条四车道公路,将特拉维夫和海法联接起来,并通往耶路撒冷和比尔谢巴。据统计,90年代初,以色列全国公路总长度为1.3万多公里,同50年代初比较,公路长度成倍增长。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内的一切交通机关,全都停止工作,饭店也悉数关门。这一天,观光客最好勿搭车前往正统犹太教徒的居住区。否则,那些犹太教徒会怒不可遏地向车上的人投掷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