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的“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论坛期间,记者就如何判断企业运营实况、小企业融资成本如何考量等问题采访了中欧商学院教授、金融学和会计学系系主任丁远博士。
上市公司信息使用率仍较低
记者:在判断一个企业的运营情况是真好,还是在报表上做出来的好时,应该看哪些关键性指标?
丁远:上市公司要把报表做好看,是可以理解的。我是一个制度经济学信仰者,我坚持一个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没有好人、坏人,只有逐利者,最关键是一个制度建设。对原始股东和二级市场新股东来说,大家都是逐利,没有谁更高尚一些。管好市场的前提是游戏规则的透明与公正。
财务报表当然是要看的,要判断出一个公司的好坏,其实公开信息里面都有。现金流、成长性、主营业务、客户分散度、毛利率,这些都是你要分析的重要指标,做财务分析的工作很简单的,信息都有披露过,但问题是大部分投资者看了吗?我看到的是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看这个,不按照这个来。
信息的透明度,在中国已经很充分了,但是信息的使用度却仍然非常低。这个观点我已经说了四五年,但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改善,大家都在水中看月亮,知道它是水中的月亮却还是相信它是真的,直到它碎了,才想起基本的原则。这不光是个人投资者的问题,甚至也是部分机构投资者的问题。经常听到有些市场参与者说:“什么基本面不基本面的,投资都是靠听消息的!”这样非常可怕。
国内上市公司年报可打80分
记者:你说中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经很足够了,如果给年报披露的信息打分,你打多少分?
丁远:至少80分到90分,有人也许会打得很低,说只能打30分,但是你可以问一下他认真分析过几份报表?往往没有看几份。一些公司明明存在问题,被媒体质疑过很多次,但没有人愿意听,它还是能涨,投资者还是前仆后继,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股市好的时候,没有人看这个。例如,2008年,证监会出了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增加披露剔除所有非经常项目之后的每股净收益,这在全世界都是做得很超前了。现在的上市公司年报,翻开正文第一页就能找到这条信息,但是有没有人看这个如此有用的数据?
小企业融资安全要考虑银行加息
记者:中小企业在遇到资金链紧张的时候,经常会找民间借贷,不惜付出很高的成本。我采访过温州一个企业老板时,他说最多可以接受月息1分的贷款,他们公司毛利在20%左右。企业应该如何计算自己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
丁远:会计上问题比较简单。一个企业每年承载的财务费用一旦超过了销售收入的3%以上,我们就会认为弦绷得太紧了,可能会出问题。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企业的年经营现金流量要能覆盖五倍以上的财务费用。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在通胀背景下,央行没有及时加息而一味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银行可放的资本越来越少,国企央企不缺钱,而很多有能力、有市场的中小企业,却因为货币资金的断流而难以为继,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国进民退”中的挤出效应太令人担忧了。
记者:企业多米诺骨牌最先会从哪里倒掉?判断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应该首要关注重些什么指标,现金流?
丁远:是的,但这个现金流不是看现金的质量,而是企业持续产生现金的能力。我不一定能找到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但肯定可以找出最前面的那几张 最关键的就是看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能力,即应收、应付、存货的周转,如果这些出现问题,在市场上反映为产能过剩造成积压、议价能力下降,供应商和客户侵犯企业的利益,或者企业为了做出一份好看的报表而虚增销售或虚减成本等。
应警惕投资拉动增长的负面效应
记者:如何看当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
丁远:投资兴起的时候,对所有的行业都是好消息,但是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一,由于违反了经济规律,造成市场形成一种人为的、过度乐观情绪,使上游企业急剧地增加了产能。第二,所有在建工程因为还没有投入使用,从会计角度上是不对其资产质量进行鉴定的。但是当它投入使用时,问题就来了:一方面上游企业为了给他配套,已经扩大了产能,而工程建设完了之后,需求突然消失或急剧下降,将出现剪刀差效应;另一方面,建设完工之后的企业,在财务上需要从“在建”转为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某一类,从这个时候开始,就需要计算减值、摊销和折旧。只有这些投资能带来超额销售额的时候,才能消化掉这一费用,不然就会产生亏损。而我们知道这一波刺激经济的投入是不会(这么快)产生(高)利润的。
再者,根据2007年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每年必须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在做资产投入的时候,对未来的收入和现金流有过测算,但是当产出的收入达不到这个要求时,要按实际的销售重新估计未来的收入,并按净现值法重新计算资产的价值,其中的损失差额要一次性地作为费用做掉。
记者: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丁远:我在2008年的时候就说过,等京沪高铁正式通车的时候,就要开始警惕了。当这次刺激当中投资的大量资产转入使用时,我们就要看到这些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排除用更大的泡沫把它救起来,在美国就干过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