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暖通空调制冷网】不知不觉,2010年的1月已经过半,各行各业都在总结2009,展望2010。每个行业在2009年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有好的,不好的,有辛酸的,也有欣喜的,回顾起来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好书,空调行业也不例外,在2009年书写着属于它的故事。志高上市,格力投身房地产,澳柯玛放弃空调业务……真是世间百态,有人欢喜有人愁。
一月:
长虹转让美菱电器获准
1月,美菱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第二大股东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转发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东所持股份转让有关问题的批复》文件,批复同意将长虹集团持有的本公司3207.8846万股股份转让给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长虹”)持有,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公司第一大股东四川长虹持有该公司7021.4797万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占该公司总股本的16.98%,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该公司控制权没有发生变化。
二月:
TCL李东生经历海外巨亏之痛后东山再起
李东生在经历3年海外巨亏之痛后首度展示东山再起的自信。
李东生只把那场失败看作一场巧妙的命运安排,因为TCL恰恰是在过去的3年中实现了走向国际化的“飞跃”,不仅造就了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实战能力的团队,而且一个本土与海外联动的产业布局也接近完成—这是否意味着TCL开始东山再起?
假如真的像TCL的竞争对手所说的那样,李东生在经历欧洲巨亏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一直怏怏不乐,那么至少在一个地方,这位品尝过国际化苦果的企业领袖是心情愉快的。在今年4月14日的博鳌论坛上,李东生再次展露了他一贯的胆识和激情:“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行业先行者,需要有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和经历挫败的准备。”
三月:
云铜董事长赃受贿金额相当于当地人均年收入千余倍
曾被称为“云南铜业领军人物”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邹韶禄,因非法收受他人价值人民币1900多万元的财物(其中收受800万元属未遂),犯受贿罪,最近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审后,邹韶禄未上诉。
“从辉煌走向自我毁灭,我知罪、认罪、识罪、悔罪。”邹韶禄在庭审中沉痛悔罪。
四月:
格力董事长朱江洪任期满
2009年5月,“一手带大格力电器”的朱江洪董事长任期满。
格力电器4月21日公告称,2009年5月任期满的朱江洪、董明珠通过董事会决议,仍作为格力电器新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现年63岁、以技术著称的朱江洪仍与董明珠配合,继续主导格力电器今后三年的发展。
“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挺不起腰,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格力董事长朱江洪的这句话成了格力的格言,他带领的格力技术团队也成为了格力副董事长董明珠进行格力渠道建设和整合的坚强后盾。“朱董配”似乎从这里可以找到最佳搭配的源泉。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达到退休年龄的朱江洪曾萌生退意。目前格力稳健发展,已过退休年龄的朱江洪会否趁机卸任,将接力棒移交给被看作接班人的董明珠呢?格力电器的一纸公告,打消了所有的疑虑。
种种迹象表明,“朱董配”在格力电器的延续,不单是格力员工的期望、股东们的期望,就连珠海当地的官员也对朱江洪的继任十分重视,并表示朱江洪是“常青树”。
作为朱江洪最有默契的搭档,董明珠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自认为做个很好的助手、好搭档,绝对没有问题。但在企业的战略上、在大方向上,需要朱总。朱总身体不错,我们这种搭档关系五年、十年里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
五月:
海星科技诉讼案完结格力电器借壳或重启
海星科技发布公告,称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天集团)与海星房产、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星集团)建设合同纠纷一案已经完结,此举意味这格力地产借壳海星科技或将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公告透露,西安中院已对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天集团)与海星房产、西安海星科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星集团)建设合同纠纷一案作出民事调解,截至2009年5月5日,海星房产已向中天集团支付工程欠款现金11500000元;海星房产未能依照有关《和解协议》中的约定时间将以房抵款的海星城市广场西塔楼第五层房屋,前往西安房管局或高新分局完成过户到中天集团名下的登记备案手续。依照有关规定,西安中院责令海星房产、海星集团向中天集团支付工程款及利息共计32119183元(利息截止2008年11月20日);同时负担申请执行费99070元。
六月:
海信72人获股权激励
海信电器的股权激励将正式启动。6月2日,海信电器公告称,该决议已经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海信中高层共72人获股权激励。6月2日,其股价以12.01元收盘,下挫1.4%,但仍为行权价5.72元的两倍之多。
据公告透露,本次授予激励对象的股票期权数量为4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9%,具体为,董事长于淑珉获50万股,其为此次获股最多者;董事周厚健获30万股,以此类推共72名高管获数量不等的股权激励。据悉,去年11月,海信拟定此股权激励草案时,定行权价为5.72元,此后海信股价扶摇直上,在公司确定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授予日5月27日时,其收盘价达到12.18元/股。按照6月2日收盘价格计算,董事长于淑珉如果行权,将获得超过600万元的股票市值。
据海信公告,根据估算,此次期权总费用为3928万元,将分摊至2012年。
七月:
志高上市将造百名富翁 李兴浩身价超5亿
经过6年长跑,志高于7月1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而通过志高集团间接持有志高上市公司(志高控股有限公司)68.11%股权的创始人李兴浩身价超过5亿港元,而此次上市为志高造就百名百万富翁。
根据志高控股公布的募资方案,将向公众发行7250万股股份,最高募资1.65亿港元,发行价格介于1.5-2.27港元之间,股份代码为449。
根据志高控股披露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志高创始人李兴浩持有志高集团的99.46%的股份,而志高集团将持有上市后的志高控股68.48%的股份。
志高控股的招股材料显示,志高控股的总股本为5亿股,李兴浩将持有上市公司合计68.11%的股权,即3.41亿股,按志高控股1.5-2.27港元的招股价计算,这部分股权的价值5.11-7.73亿港元之间。
据悉,包括志高副总裁郑祖义、张平等在内的200多名高管均持有数量不等的志高股权,而按照李兴浩的说法,志高上市后将诞生至少100名百万富翁。
八月:
韩媒:LG空调核心技术险些被泄露到美的
8月11日消息,据韩国媒体报道,包括研究员在内的6人团伙企图将LG电子热销商品“WHISEN”空调的核心技术等泄露给中国的竞争企业,被检方发现。报道称,该团伙企图将核心技术泄漏给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空调企业,也就是美的集团。报道指出,如果技术遭泄漏,会使美的获得约6.7亿元的利益。
韩国媒体称,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高科技犯罪调查1部和韩国国家情报院8月9日表示,风险企业P公司前代表董事高某等2人因涉嫌向中国泄露尖端纳米技术等被拘留起诉。此外,还对企图将LG空调工厂图纸等信息泄露给中国企业的中国风险企业I公司董事金某等2人予以不拘留起诉,并通缉2名逃逸的研究员。
九月:
2010年将禁用氟利昂空调生产面临新调整
9月16日是第15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将在2010年1月1日全面禁用氟利昂类物质。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近日透露,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淘汰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约10万吨的生产量和11万吨的消费量,占所有发展中国家的50%。而在今年年底前,我国可完成四类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100%淘汰的任务。
为了延缓气候变暖的态势,联合国在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人们必须对冰箱和空调设备中对吞噬臭氧的罪魁祸首——氟氯碳化实行全面控制,以保护大气层,并从2010年起不再生产和消费用作制冷剂的氟利昂。因此这种对臭氧破坏性很大的化学物质将成为历史。
目前中国冰箱业生产的无氟冰箱已达490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40%,至少避免了5万吨有害物质排放。据了解,从明年起,在新产品中将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不过对使用氟利昂的旧家电等产品,不会被立即叫停,而只能随着其更新换代逐步淘汰。
十月:
三星空调撤柜华南韩系业绩败走中国
三星电子一直以来都标榜品牌高端,做工精良,它的液晶电视和手机为其赢得了无数耀眼的光环,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顾客,但在空调领域却遭遇了极大的尴尬。从退出中国华南市场,到北京市场的若隐若现,这种逐渐被边缘化的境地已让三星不堪忍受,然而在面对国内品牌日益强大和变频趋势愈发明显的现状,三星已举步维艰。
十一月:
格力诉广州财政局案:格力要求“晒”标
11月2日,广州格力空调销售有限公司诉广州市财政局案一审在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开庭。在2008年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的一次投标中,广州格力以最低出价成为“中标候选供应商”,但之后却在集中采购机构组织评标委员会进行的“复评”中出局,出价最高的一家供应商中标。此后,广州格力向广州市番禺区财政局投诉两次均被驳回,遂将维持番禺区财政局处理决定的广州市财政局告上法庭。
十二月:
澳柯玛出租空调厂房处置非主业业务
12月1日消息,“冰柜大王”澳柯玛开始处置非主业业务。
澳柯玛发公告称,与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厂房租赁协议书》,租赁其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澳柯玛空调器厂厂房。租赁期十年,自今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止。每年收获租金500万元。
对此,家电观察家罗清启认为,澳柯玛此前涉及的产业太多,包括冰箱冰柜、自动售货机、锂电池、共轭亚油酸、空调、电热水器、小家电、电动车等,因投资多元化,不能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冰箱等核心主业,产品竞争力下降,直接导致了2006、2007两年亏损。澳柯玛此番出租空调厂房,一方面获利,一方面也是澳柯玛处置非主业产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