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塑化剂”到底有多危险?

    “塑化剂”到底有多危险?

    发布时间:2012-12-03 19: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话“塑”为何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湖分局副局长罗志介绍,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也叫增塑剂。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油状透明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一般添加对象为塑胶、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等。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如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目前,塑化剂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很多医用塑料用品,例如导管、输液袋等也含有塑化剂。所有塑化剂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只能在工业上使用,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

     

    “塑”从口入

     

    家里来了客人,你拿出一次性塑料杯,用滚烫的开水泡上一杯茶,以此来显示主人的热情。殊不知,这个时候高温的开水会溶出杯中大量的塑化剂、在欧洲被称为“生殖砒霜”的物质让客人一并喝入口中。虽然常温下的水较难溶出塑化剂,但对于接近100℃的开水还是很轻松的。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为了研究“塑”从口入的过程,2006年一个德国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3名志愿者自愿在48小时里只喝矿泉水不进食。通过尿检发现,在前18个小时里,塑化剂在尿里的含量远大于后30个小时的含量。这表明塑化剂在人体里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湖北大学轻工学部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汪超介绍,现代生活中的塑化剂无处不在,例如食物包装、食物保鲜膜等等,没人能彻底远离添加过塑化剂的塑料制品。但若能充分了解塑化剂及其溶出原理,还是可以有效防止”塑“从口入。汪超说,较高的温度、紫外线辐射、油脂以及甲醇、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均可有效溶出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温度较低的水不易溶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用劣质塑料制品来装食品,特别是油和酒。

     

    无心之“塑”?

     

    有媒体报道称“添加塑化剂,可令3年普通白酒摇身变‘30年陈酿’”,导致很多网友对厂家违规添加塑化剂“能提高白酒的‘挂杯度’和品尝的口感”深信不疑。

     

    对此,汪超表示否定:

     

    一、塑化剂并不能改变白酒的性能和品质。并且,如真的需要改变短期酿造白酒的品质,有好些成熟的白酒人工老熟(陈酿)的方法。比如高温熟化法,在杀菌的同时也可以使白酒更加醇和,这是一种传统的酒老熟方法。控制蒸馏酒贮存的温度和湿度,并使其规律性的上下波动,这样贮存3-6个月白酒口感醇香、绵软,能达到常温贮存白酒2年的质量水平。这些老熟的方法既安全亦不费太多成本,压根就没有添加塑化剂的必要。

     

    二、作为知名上市公司的酒企,在生产过程中就更没必要去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去添加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饮料和酒水生产领域使用的工业添加剂了,这完全没必要。

     

    那么,为什么往往越是高档陈酿酒,塑化剂超标越多?

     

    汪超解释,陈酿酒需要贮存的时间更长,有利于酒的老化和陈化。

    在贮存过程中,其蒸发后的乙醇分子会依附在封缸的塑料膜上溶出塑化剂,加上在使用塑料管运输迁移的过程中发生溶出。塑化剂“迁移”,跟温度和时间因素成正比,温度越高、时间越久,“迁移”的塑化剂就越多。

     

    说“塑”危害

     

    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一种毒性化学物质。目前医学界对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尚无更有力的证据。但达成共识的危害如下:1.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2.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3.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罗志表示,绝大部分的塑化剂中的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及其代谢物会在24~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若非摄入过多,对于身体健康威胁不大。

     

    限“塑”有法

     

    罗志介绍,2011年台湾发生塑化剂污染事件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设定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其目的是排查在食品中人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目前,我国暂未出台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量标准,但据悉有关部门已经在制定中。

     

    罗志强调,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不允许直接添加在食品中。

     

    2011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罗志称,每种物质都有安全剂量,如果厂家不是故意在食品中添加塑化剂,而确实因为包装、转运等过程发生迁移,而且塑化剂的剂量确在安全标准范围内,应该视为合法和安全的。

     

    但如果厂家是故意添加塑化剂,不论是否在安全范围内,都属于擅自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行为,即使安全,也属于违法行为。

     

    少用塑料材质装食物

     

    桶装油看瓶底有没有“小三角”

     

    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避免塑化剂的侵害呢?

     

    很多家庭喜欢用PVC(聚氯乙烯)保鲜膜覆盖在熟食上放入冰箱以免串味,要知道PVC保鲜膜的塑化剂含量高达45%;还有很多人喜欢直接用塑料袋打包热汤热菜;还有人将现菜放入塑料容器然后微波加热,用塑料吸管喝热饮,这都是不对的,高温和油脂都会加速塑化剂的溶出。要尽量避免用塑料材质盛放、加热食物,最好使用透明的玻璃容器,其次是使用无花色的陶瓷容器。

     

    劣质塑料容器绝对不能装油或酒。正规食用油生产厂家会使用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ET)包装,通常会在瓶底有个三角形标志,里面有数字“1”的塑料桶,“1”代表PETPET透明度好,不含塑化剂。

     

    避“塑”有方

     

    医疗中接触塑化剂的途径主要是输液包装袋和塑料导管。

    现在,静脉输液的包装基本上都由玻璃瓶换成了塑料软袋包装,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使输液容器与外界完全隔绝,减少输液被污染的可能。这种塑料输液包装多是PVC材质的,并含有DEHP作为增塑剂。

     

    PVC材质的包装与药液接触,难免有部分增塑剂会溶解到药液中,并随之进入人体。不过,由于此类增塑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剂量也很小,一般的药物输液按照说明书推荐用量,一个成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只会摄入0.005~0.04毫克的DEHP,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增塑剂会渗出的多少还取决于药物性质和溶液中是否含有助溶剂,如果这些包装袋盛装的是含脂肪的液体(比如血液、含脂肪的营养液)DEHP在其中的溶解量就会增加。这时,人体从中吸收的塑化剂成分就可能超标,造成一定安全隐患。尤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患者,比如新生儿或孕妇,这样的风险更大。因此目前的观点是倾向于逐渐用不含DEHPPVC,或用其他安全材料(如聚丙烯)替代含有增塑剂的PVC输液包装袋。

     

©2015 www.irixin.com  皖ICP备15016087号-1  Contact us   Technology Support: RelaxCms